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交流信息 > 防灾减灾 >

基于相互保险思维的新型冠状病毒风险管理

时间:2020-02-06 15:51:11 作者:省渔业互保协会 王以诚 责编:潘思敏 点击:10412 次
       【bbin官网】纵览各地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,总体思路基本是将人员分为ABCD四类,并对这四类人员分类管理,但各地的防控重点与思路五花八门,而且防控工作的主要人员基本是相关医务人员。从相互保险思维角度,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,本质上就是对该病毒造成损害的不确定性进行行业安全管理,即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的风险管理。全面梳理现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,依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,可以辨明防控方向,把握工作重点,化解防控难题,早日战胜疫情。
 
       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管理,各地的管理思路是:将人群分为A、B、C、D四类,A为武汉已感染并生病的人群,B为被A感染且互相不知已被感染,且为无症状的潜伏人群,C明确与A接触过但未发病的人群,D是大量没有感染的人群。现在的应对方案是A已暴发,可以隔离,C通过一段时间也能识别出来,现在的问题是B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,所以,B需要通过全民D一起隔离一定天数,让其暴露出来后处理,以免B传染给大量的D。这个方案整体没有问题,大家基本也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管控,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,需要解决。
       一、对方案问题的提出
       这个方案看起来非常完善,但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:一是真正的A类人员到底有多少人,是否只有到医院治疗的才算A类人员,疑似的人员是否属于A类;二是要用多长时间隔离B人类人员,要知道,没有症状的B,不知是谁,什么时候被感染成为B也是不知道的,于是就有了2代B,3代B,n代B的出现,这个时间永无休止,是否为了保证安全,要等B类人员全部完全暴露后才算达到应对目的。当然,最极端的做法是一直隔离,直到全社会一个也没有生病了,且延续最有可能的天数,但这种代价是可怕的;三是对这四类人员的管理人员是谁,是否只是医务人员的责任?
       对这些问题的处理,实际上涉及到了相互保险运营管理中的行业风险管理,虽然是行业的事,但不完全与行业(医学)有关。
       二、风险管理理论与误区
       风险管理理论告诉我们,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包括四个过程:风险识别、风险评估、风险处理、风险监控。风险处理的是风险管理的重点,包括:风险自留、风险回避、风险分散、风险隔离、风险转移、风险控制、保险、期货等。同时,风险具有三个要素,即风险因素、风险事故、风险损失。如果风险缺少了三要素的任何一项,我们都不认为这是风险,当然就不存在风险管理。另外,我们需要识别的是风险因素,评估的是风险损失。
       现实生活中,人们经常忽略了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过程,直接进入风险处理,更谈不上对风险处理的有效监控。同时,对风险识别的对象也有误区,即只识别表面的风险事故,而忽略深层次的风险因素。而且行业专业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错位:或者是专业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大包大揽,或者是管理人员涉足专业领域,导致了行业风险管理的各种问题。
       三、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对现阶段防控工作的梳理
       (一)风险识别
       风险识别,是对风险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,在这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管理中,主要的风险因素有两项,一是地域因素,即来自湖北的因素,二是是否知道接触史,依据这两个因素的配对,划分出四类人员。

风险因素 来自湖北 非湖北
本人 A  
确定接触 C C
不确定接触 B D
       现阶段的防控分类大方向没有问题,对人群进行ABCD分类,本质就是对风险识别。但这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疑似人员在确诊前,未纳入A类、C类人员管理中,就会存在疑似人员的管理真空。
       (二)风险评估
       风险评估是指风险识别的基础上,对风险性质、数量、分布进行归类、统计。A类人员无需评估,因为都暴露出来,实际人数每天都在统计,这项管理工作对A类人员,无需再花成本。但根据2020年2月3日晚10时白岩松提供的一组数据,显示:武汉死亡265人,“病死率”是5.15%,湖北的“病死率”是3.13%,而非湖北地区0.18%。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时,李兰娟院士的理由是因为湖北医生资源不够,其他省是好几个医生围着一个病人,但我不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,主要的原因应该是:湖北省以外的A类基本都识别出来了,但湖北的A类人员因为医疗资源不够,大量的人员没有确诊。因为对大量“疑似”没有及时识别,所以风险评估就不准确。如果按全国(非湖北)的死亡率0.18%,则A类人员不是5142人,应该是265人/0.18%=147000人!所以,对A类人员的风险识别管理,特别是对疑似人员需要尽快确认,这是武汉的风险管理重点。其他地区的A类人员识别也有一些类似问题,但主要是来自B类转移过来的A类人员,因此工作重点可以往后面走;
C类人员经过全社会的登记、筛选,这项评估工作也基本完成,而且这项工作目前做得最为到位;
目前B和D类人员是混杂在一起,是无法评估的。根据目前的做法,通过一段时间B、D的全员隔离,B类人员就会慢慢出现,并开始评估。但问题是B类人员的识别因素是基于“不确定是否接触”,如果基于通过隔离一段时间,让其发病暴露后进行区分,即通过识别“风险事故”来评估,本质上就产生上述所说的风险识别的误区:用识别“风险事故”代替了“风险因素”。因此就产生了对B类人员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。
       (三)风险处理
       风险管理最关键的环节是风险处理。风险处理包括自留、回避、分散、隔离、转移、控制、保险等。不同的风险人群,采取的方法不同,但采取哪种方法,主要是根据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,即风险监控到的效率进行取舍。
A类人员的最佳风险处理方案应该是控制,即积极治疗,虽然治疗成本高昂,据说治疗一个重症者,需要的费用高达80万元,但人命关天,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,为了广大人民生命的安全,快速集合了全国的力量,火速建成火神山医院、雷神山医院,这个环节,不能用经济来计算,这是我们国家对人民利益的取舍。
对于C类人员,目前最佳的方案是“隔离”,但隔离多久,这就涉及风险评估的结果。据专家分析,潜伏期一般为14天,当然也有少则1天,多则23天的报道。选择1天?14天?23天?还是其他?如果这种分布呈“钟型”分布,如果1-10天基本的概率能达3个西格玛,那么,按10天隔离,足够使C得到有效管理。
但这种风险安排只适用于C类风险单位,对于B类风险单位人员,这个方案并不同样适用,而且,本次“风险管理”的难点就是B类!而且管好了B类,也就管好了D类,做好D类风险管理才是本次防控工作的终级目标。
       四、本次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应对
       前文提到,本次风险管理的难点,应该是对B类人员的风险识别与管理。
       李兰娟院士提出了“大数据”管理,但仔细思考,大数据只能分析分布,但阻止不了2B、3B,nB的发生。大数据可以细分到某个人,但精准不到A与B接触的方式、距离、时长。2月3日,国家出台了第五版的诊疗方案,重点侧重于对AC类人员的风险管理,对于B、D类人员的风险评估与安排还是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。这个方案没解决,在给A、C类人员采取的任何措施,就好比给没有底的袋子装麦子,这个袋子永远装不满。
       那么,基于相互保险思维,即行业安全管理角度,我们可以对防控工作作以下改善:
       (一)填补“风险识别”的真空地带
在风险识别的阶段的真空地带主要是对“疑似”人员的尽快确诊,使其尽快明确成为A类或D类人员,以免产生管理真空,使这部分人员游离于社会,造成风险管理的混乱;
       (二)纠正用 “风险事故”代替“风险因素”进行风险识别
       对B、D类的风险管理是绕不过去的,但又是难点,怎么办?风险理论告诉我们,风险三要素包括风险因素、风险事故、风险损失。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是“风险事故”(即发烧、咳嗽)、管理的目的是“风险损失”(死亡、医疗费用)。同时,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做风险识别的是“风险因素”,在现实风险管理中,大家容易把风险识别放在“风险事故”层面,而不是在“风险因素”层面,因此才导致风险识别的困难。从广义角度来讲,发病、潜伏等人员都属于“风险事故”,我们目前识别的只是风险事故,却忽略了“风险因素”!新型冠状病毒的B类人群的风险因素是什么?目前对B类人员筛选的难点是无症状,即没有风险事故,但一定有风险因素,没有风险因素就没有风险,就不存在风险管理。在“不知是否接触”为风险因素的情况下,这种风险因素本质无法识别,所以需要对挖取更深的风险因素,在对B类人员的风险识别中,体检的各种医疗数据就应该是风险因素。当然,确症需要“核糖核酸”检测,但是是否存在一种最常规的指标,如血常规、尿常规、粪便等,可以快速找出“疑似”,我们不需要“确症”,只是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,这种识别不要求有6个西格玛,3个西格玛就完全胜任。这样就可以大范围识别B类人员。虽然我不是医生,因为医生的职业习惯决定了,只有在100%确认的情况下才给予确诊,但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讲,找出“疑似”比有症状后再去“确认”,在这场风险管理中更加重要!将B类人员的识别转到“疑似”识别,将使新型冠状病毒管理工作效率成倍提高。
       (三)对B类人员的风险安排不能局限于“隔离”
因为B类人员没有准确识别,所以对B类人员进行隔离,实际只能对全社会的D类离人员一起隔离,那么就会造成全社会的无限期的隔离,虽然这种措施最安全,但风险监控的结果必然成本巨大。只有通过更好、更快捷的风险识别,真正分清BD人员,才可以使大量的D类人员摆脱长期隔离的生活。所以对BD人员进行10天隔离,再结合准确的风险识别,避免B类人员的风险自留的处理行为导致D类人员成为新的感染者。
       (四)纠正风险管理人员的错位
       行业(医学)专家可以专心于A类、C类人员的治疗管理,但对整个B、D类的管理,甚至于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,更应社会管理人人员积极介入,从行业风险管理角度进行思考、处理,而不应为难专业(医学)人员介入B、D类人员的管理,这只能会让他们力不从心,言不由衷。
 
       总之,以相互保险的行业安全管理思维,即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,可以发现我们正在全力进行的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、原因以及工作重点。通过全面梳理现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,可以辨明防控方向,把握工作重点,化解难题,早日战胜疫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