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省海洋与渔业厅和福州市委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充分发挥福州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优势,着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,促进水产养殖由传统粗放型向高效生态型转变、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洋转移、水产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转变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水产养殖集约高效
近年来,福州大力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、设施养殖基地建设和水产苗种基地建设,鼓励发展循环水养殖、深水大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,目前全市养殖面积58042公顷,养殖产量约占渔业产量的63%,形成了以鲍鱼、海带、南美白对虾、鳗鲡、海参、金鱼等为主导的多个特色优势产业,长乐是全国最大的鳗鲡出口养殖基地,福清是全省南美白对虾的重要产区,连江是全省鲍鱼养殖主要产区。同时制定出台了《福州市水产良种场认定管理办法》,全市10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市级水产良种场。
远洋渔业势头强劲
持续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扶持力度,推动产业不断发展。2014年,全市远洋渔业产量23.6万吨,产值31.24亿元,分别占全省88.9%和92.4%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远洋渔业企业15家,外派远洋渔船453艘,渔船作业分布在太平洋、印度洋、大西洋等三大洋公海海域,以及印尼、缅甸、几内亚、几内亚比绍和毛里塔尼亚等沿海国家经济专属区,并在东盟和西非建立6个远洋渔业捕捞配套基地,5个境外水产养殖基地,初步形成了集捕捞、维修、运输、补给、加工、养殖、育苗、饲料、销售于一体的海外渔业发展体系。
水产加工精深发展
不断加大对水产加工业的扶持力度,以财政补助为推手,带动企业投资,推动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。2014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142.74万吨,比增10.7%,产值259.69亿元,比增9.7%,约占全省40%。我市水产加工业的规模、质量均居全省前茅,鱼糜制品、藻类、对虾、烤鳗、鲍鱼、海参等“六大水产加工品”分别占全省2/3以上份额,鱼糜制品、烤鳗、鲍鱼产量产值位列全国前茅。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企业136家,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,省级龙头企业44家,产值超亿元企业45家。拥有亚洲最大规模的水产品现货交易市场——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,水产品年交易量200万吨,交易额300亿元。2014年,中国-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马尾成立。
休闲渔业崭露头角
福州金鱼是福州的一张“烫金名片”,全市拥有观赏鱼养殖场100多家,其中规模养殖场30家,已开发产品200余种,以金鱼、锦鲤等为主,主销上海、广东、日本、美国及东南亚等地,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左右。在2012海峡渔业周上举办的首届“国际金鱼大赛”中,福州金鱼获得21个奖项,并揽括全场总冠、亚、季军,奖牌数占整场比赛的90%。目前,该市正在积极推进闽侯金鱼产业园建设,打造集养殖、展示、观光、旅游、营销等于一体的金鱼产业园,推动我市观赏鱼产业从传统养殖向开发观赏水生植物、饵料、休闲游乐的方向发展,培育其成为我市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。同时,通过利用滨海、滨江区位和水产资源优势,鼓励各地结合优势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,打造出一批集垂钓、游乐、观赏、餐饮、度假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,全市共有20家休闲渔业项目荣膺省级“水乡渔村”称号。
品牌战略成效明显
积极实施渔业品牌战略,福州市先后被授予“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”、“中国鱼丸之都”、“中国金鱼之都”、“中国鳗鲡之都”称号;全市9家水产企业获得中国名牌、中国名牌农产品、中国驰名商标,2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称号,30家企业产品获评福建名牌,35家企业产品获评省著名商标;连江鲍鱼、漳港海蚌、定海湾丁香鱼、琅岐红蟳、百胜缢蛏等5个特色品种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;福州金鱼、福州烤鳗、福州鱼丸和连江海带入选“福建十大渔业品牌”,同时打造了“10+1”福州市级渔业品牌,福州渔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极大提升,涌现出了“海欣”鱼糜制品、“百洋”速冻鱼丸、“江船长”鲍鱼罐头、“浪涛”海带、“聚泉”冷冻烤鳗等一系列品牌产品,福州作为“渔业品牌之都”的地位逐渐确立。